第一百九十四章 陛下,您别逼我!
淳庆帝也很闹心啊,顾弘承不能说不聪明,顶顶的聪明人,但好像脑子里缺了点什么似的,哪件事上都要犯点糊涂。一件事他就算有能力办到九成九,到最后绝对也就九成三五,不是能力不到,不是计谋不成,而是脑子里想的、心里计算的到手上去实施时,就差那么一点点。
甚至,淳庆帝还把皇宫里的一部分内卫交给了顾弘承,他居然办个事拖泥带水,留那么一小截尾巴,让人看得直觉挠心挠肺,恨不得伸脚踩一踩那截尾巴才好。
「一堂啊,同样都是朕的儿子,为什么瑜儿的孩子就这般出色。你看看他,满京城的风雨都聚在他身上,他一点也不担心,连消带打地让弘宁和弘承都吃了点小亏,却又不至於触了谁的底限。甚至连朕这里,他也讨了好去,这孩子真是眼界宽手里硬。可惜,可惜了……」淳庆帝不免时常要想,如果萧瑜是他的皇后,如果萧庆之是他的嫡长子,那该有多省心。他现在就能轻松卸下肩头重胆,把一切交给自己最最满意的儿子。
本来,如果没有萧庆之作对比,不知道萧庆之是自己的儿子,淳庆帝还没有这么执着。坏就坏在,淳庆帝现在知道了,越比越觉得不对劲,果然是货比货该扔。
「陛下,今日周岁宴上,萧桓小公子抓的是萧大人曾用过的书画章,就是当年陛下所赐的那件红翡点头章。」苏德盛见淳庆帝出神,就挑了件喜庆的事儿来说,接着又绘声绘色地讲起萧桓在抓周时的种种言行。
原本苏公公一片好心,没想到淳庆帝听了更阴沉了:「那是十年时,制淳和喜印余下的一块料子,原本不被看好,匠坊那边有个巧手的,制成了这块印章,后来子云书画大有长进。朕就把这枚印章给了子云。」
淳庆帝不仅记得这事儿,还记得上薄雕的那轮红日,意指「日照河山,光在九州」。虽然只是书画印章,印文也只是「独坐湖山」,但是种种条件加在一起。就会让淳庆帝忍不住想些有的没有的,真的是太巧了。
苏德盛说当时桌还还有其他的印章,除了金银的,还有一些其他玉石的,但是萧桓什么都没看上。一拿一个准地把「独坐湖山」揣起来了。独坐湖山、独坐湖山……听着有隐逸山林的味道,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姿态。
「莫非,这世间真有天赐福泽一说。」萧桓的小脸儿从淳庆帝脑子里一晃而过,那眼神回想起来都让淳庆帝心头微动,那是个好孩子,只是……他当年犯糊涂,给不了他们光明正大的身份。
对着窗外长叹一声,淳庆帝说:「苏德盛,你请一请良先生。良先生这几日若是有空,朕想与良先生谈谈养生之法。」
苏德盛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淳庆帝忽然抽风要见禅师,但还是很迅速地转身去办事。
这位良先生是个能推算天文地理的主儿,按玉璧的说法,不是神棍就是大能。这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一点也不夸张,这位推算的后五百年,玉璧听了差点蹦起来,虽然只推测个大概,但也够玉璧惊奇了。
和中国历史上由君权走向民主共和有点相似,所以玉璧对这位只听说过没见过的良先生很是抱着大大的好奇心与敬佩之情。当然,这位也有一套养生的好经验,经常有王公亲贵去讨教,良先生不大接待,只由门下弟子去随意应付着。
淳庆帝本来就是想推算推算和萧桓有关的,所以专程让人叫玉璧领着小萧桓进宫来,只说想饮茶水来。平日里淳庆帝就常请良先生来讲养生之法,所以良先生在宫里出现倒不新奇,但是玉璧见这位就很新奇了。毕竟往日淳庆帝都是关起门来说的,今儿却让她在一边侍候茶水。
良先生是个很……怎么说呢,很具有风骨的人,很瘦,瘦得可以用弱不胜衣四个字来概括,但是很精神,一双眼睛清澈得让人觉得像是看到了萧桓的眼睛一样。微微有一点笑,会让人有些亲近之感,却不会显得过分:「好茶,这些年总在陛下这里能喝着这般好茶,如今见了沏茶的人,更觉甚妙。」
「良先生过奖。」
玉璧去准备茶水的时候,宫女把萧桓抱到良先生眼前看了一眼,打发走玉璧后,淳庆帝又把生辰说了说。良先生沉默了许久,淳庆帝也不急,只静静品茶等候:「陛下,恕草民直言,这孩子福缘是不错的,但没有夺垣之象。方才观陈尚令,陈尚令的面机也很是奇特,不像能长成年的,但却迈过了坎,这面相就略有了变化,后福绵长。陈尚令怀里的该又是个小子,算算时辰,命格命理与萧桓应当大处无差,小处有异。」
一听又是个大孙子,淳庆帝面上就露了喜色,到底是个五十出头的人了,总会盼着有子孙继承大业。当然,姑娘也照样喜欢,毕竟是自己锺爱的人生的儿子的血脉,当然放在心坎里:「没有夺垣之象么!罢了,倒是朕着相了。」
良先生没有多说,话都是真话,但有些话还是藏了起来的:「这些话不能说,会害了他们。只是陈尚令寿元不该有这么长,如今面相倒真是变成福相了,至於那两个孩子,本来不应该来到世上,却偏偏五格俱全,是福泽深厚、聪颖具天资的命相。萧子云的生辰面相我也瞧过,大显大贵大能大才,看来也会因为他的孩子和夫人有所转变。」
把这些说了要招来是非的话放在心里,良先生并不打算告诉谁。但是玉璧和良先生出宫正好碰上了,玉璧也就随口问了一句:「良先生,听着您相术极精准,可否替我相相吉凶?」